第六章:这里有红花

实在闲得疼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板书小说网 www.banshu.net,最快更新一九八一年最新章节!

    人人都认为文凭太重要,其实泛指打工仔。

    因为这东西乃是找工作之时的敲门砖,文凭硬就能够得到更好、更多的工作机会。

    黄瀚在工作单位倒闭前就早早的辞职出来给自己打工,虽然只是做点小生意,但是用不着阿谀奉承谁,文凭毛用没有。

    即便如此黄瀚还是根深蒂固的认为如果有学习机会,能够进入一所知名大学读书,一定会不遗余力。

    黄瀚十六岁时读高一,但是只上了不到半学期就辍学成为了一名徒工。

    原因很简单,黄道舟生病了很严重,单位给予照顾可以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

    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体制下国营职工的优越性,怪不得此时的全国人民都渴望成为公家人,端上铁饭碗。

    因为此时没有进行医改,生老病死国家全包了,黄道舟是国营单位职工,不仅仅享受免费医疗,单位还派人护理或者出护理费。

    家庭妇女张芳芬护理生病的黄道舟每个月都能够拿到工资,绝对比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儿收入多,算得上这个时代的特色。

    故而黄道舟的这个穷家庭没有因病变得更加贫穷,还带来了一个解决儿子农村户口的绝佳机会。

    这可是“跃农门”啊!可遇不可求,谁不珍惜?

    况且黄瀚磕磕巴巴只不过考入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三流高中,谁能够保证能够考得上大学?

    不仅仅家里人不看好,黄瀚也没有这个自信。

    他就读的中学达线率连百分之十都不足,意味着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能够得到进入大中专以上学府继续学习的人数才区区五人而已。

    要知道已经列入省重点取消了初中部的三水实验中学录取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那时候的家长都把考入实验中学看得跟考大学同样重要,因为孩子只要考进实验高中,约等于一个大中专名额妥妥的。

    竞争激烈,一个三流学校的中等生想要达线谈何容易,谁敢冒险?

    况且黄瀚还有农村户口这个特殊情况,当然要把眼前利益收入囊中。

    这不是说瞎话,八几年的农村户口对于生活在城镇的青年简直是耻辱、是枷锁。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普通高中生要得到工作基本上不存在困难,至多等一年半载。

    实验中学落榜的高中生用不着等,拥有定量户口的基本上被银行、邮电、供电局这样的好单位收了。

    而农村户口的高中生就不可能得到分配工作的机会,唯有找关系、托人弄个临时工干,不仅仅工作苦、收入低、没有任何福利还不稳定。

    文凭热的那段时期,修理工、电工做了三年多调动工作在物资系统干采购员的黄瀚也顺应潮流读夜校,参加自学考试。

    前前后后利用工余时间啃了四五年拿到了中专文凭。

    可惜然并卵,时代变了,国家抓大放小,单位都快黄了,哪有可能兑现调工资的惯例。

    黄瀚一气之下辞职离开了那个日薄西山的国营单位,因祸得福。

    自己打拼自己做主,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比绝大多数挨到单位倒毙清算的那些人收入高,要知道当时他们的工资远高于黄瀚。

    现在的问题是家里实在太穷了,如果自己跳级跟姐姐双双考入大学,父母绝对负担不起两个大学生,当务之急应该是解决贫困,先做到天天有肉吃再想其他。

    黄瀚没想到被班主任盯上了,又是背课文、又是默写生字词。

    还好他特意读熟了备注的必背课文,对于姜胖子的特殊照顾能够应付自如。

    这绝对反常,更多同学觉得黄瀚不一样,暗自腹诽活见鬼了。

    连黄瀚都能够流利背诵的课文,为何自己还背不下来?

    连黄瀚都默写得出的生字词说明没难度,自己万万不能写错了。

    姜胖子毕竟是老师,揪不住黄瀚的错处当然不好随便发火骂人,憋得难受,下课之时貌似都在想事情,很明显心不在焉。

    第三节是音乐课,一个老男人的灵魂厚着脸皮混在一群小屁孩中唱: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真让人毛骨悚然。

    黄瀚在绞尽脑汁谋划着如何做到天天有肉吃之时,肚子不由得咕咕叫,空了的胃说不出的难受。

    这种感觉真是记忆犹新,小学之时的事情差不多忘得干干净净,但是上午第三节正课胃里传达的饥饿感可以说记了一辈子。

    “叮铃铃”古戏台那个方向传来电铃声,校园里顿时喧闹起来,黄瀚一路小跑着回家,估摸着用了三四分钟而已。

    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指甲,洗手,终于摆脱了乌黑的指甲缝。

    张芳芬一如既往地忙碌,也没工夫发现儿子的异常表现,只有七岁的妹妹黄颦跟在黄瀚屁股后面转。

    现在还没有上学的黄颦不简单,读书相当有天分,比姐姐黄馨还厉害,入学后在班上一直保持前十名,最后是因为家里穷放弃了读高中,选择读小中专“跃农门”。

    此时不是十几年后,三水县城最好的省重点高中分数线低于中专分数线好几分,要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下,一分足以干翻一船人。

    黄颦如果读高中有考入名牌大学的实力。

    只可惜贫穷导致不能发挥想象力,只能选择眼前利益。

    俱往矣,多想无益,且看今朝。

    黄瀚拿出碗筷用井水再次清洗后没多久,黄道舟和黄馨也一前一后进了家门,中午饭很简单,一大碗青菜,一大锅杂粮饭。

    为何要吃杂粮?难道这个时期就懂得养生了?

    啊呸!

    那是因为黄瀚家里有四个农村户口,口粮需要花钱去户口所在地的农村生产队购买,没有挑选的权利,有什么粮食买什么。

    不可能有精米、白面,而是稻子、小麦、红薯、大麦等等搭配。

    如果只买稻麦,那么结果只有一个,粮食不够吃,等着饿肚子。

    为什么非得去生产队买口粮?那是因为其他地方的粮食都是需要粮票的,黄瀚家里一个月只有二十八斤粮票。

    没有粮票就得花高价从黑市买粮食,黄道舟家穷得底儿掉,平价粮都是买最便宜的糙米,哪有可能买得起黑市高价粮。

    今天的饭锅里就是六成压扁的大麦混合四成糙米煮熟的杂粮饭。

    儿时的黄瀚受不了大麦扁的粗糙,以前经常在吃饭时哭着抗争,然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另外为黄瀚开小灶。

    聪明的张芳芬煮饭之时刻意不把大麦扁搅匀,装饭之时往往先给黄瀚装饭锅中心基本上是米饭的那部分。

    黄瀚没注意,张芳芬就装好了五碗饭,其他四碗都有些发黑,唯有自己面前的一碗微微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