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朱熹讲学引风波

杨小花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板书小说网 www.banshu.net,最快更新南宋桂枝传之临安风华最新章节!

    立秋了,暑气在渐渐消退。其实临安还并不算炎热,微风沿钱塘江吹来,时不时地就会使酷热中的临安城清凉一阵子。

    八月有一个重要活动,即钱塘江观潮。如今观潮节期间,桂枝自然是不用再表演了,毕竟圣人太皇太后身边得有随身侍奉的。

    风波一直未起,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留正回来的时候,恰逢临近观潮节,可观潮节结束后,留正已经被排挤得快要辞官。

    眼看着留正已经被排挤得快要辞官,满朝文武对韩侂胄更是恭敬有加,不敢不从。

    果不其然,留正在观潮节后没多久就被罢相还乡了。赵汝愚眼看着留正被罢相,对韩侂胄的敌意更深了,便决定先从官家那里下手。想要让官家回到正轨,首先得有一位好先生教学。

    于是没过几日,朝中来了一位理学之士。此人便是朱熹。

    对此,桂枝虽身处后宫却也十分憧憬,甚至希望能见上对方一面。

    宫中近日难得的连晴天,桂枝的院内各处挂着等待晾干墨迹的诗词字句。曲夜来撑着腮摇摇欲睡,分明是熬了几个夜晚,黑眼圈都出来了。

    “这一句是不是得重写?”桂枝突然回头发问。

    桂枝挤了挤眼角,再仔细看,曲夜来是叹了口气:“已经够好了!就连朱先生本人来了怕是都得拍案叫绝!我说……您能不能别抄了啊,这都抄足一本诗集了,自从听闻那个朱熹来到临安,你就一直临摹这些东西,连着几天都没睡好了!”

    曲夜来自是不懂桂枝为何这般,但桂枝心中激动难掩,虽然也曾对朱先生有耳闻,但最多是从他人只言片语中,就连父亲当年所教理学多半也是由朱熹所教授。毕竟朱熹在理学这方面的造诣,就仿佛是孔夫子与儒学。

    “若是慢一些待朱先生离京就来不及了,趁着他老人家在这儿,我必须把这东西亲手送给他!”说着,桂枝自顾自地将手上那张纸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最终还是决定重写。

    “桂枝!桂枝!”突然一道声音传来,语气急切,却见不远处蔡奚琳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

    “怎么了?”桂枝一愣神,回头望去。

    后者咽了口唾沫,赶忙道:“朱先生惹得官家盛怒……讲学后,不欢而散。”

    什么?桂枝一愣神,手中的笔也滑落:“朱先生怎会惹官家发怒?具体发生了什么?”

    “不知道,我也是听尚仪局的人讲的。”蔡奚琳不知所措地耸肩道。

    “而且,方才我来的时候,瞧见官家正在侧殿与圣人太皇太后聊什么。”

    桂枝闻言,当即快步跑出院子,待来到侧殿时,正巧迎上赵扩沉着脸走出。二人相视无言,赵扩直径离开,而桂枝则是进入殿内。

    圣人太皇太后正抵着额角,似乎为什么发愁。

    “桂儿来了。”她抬起眼,有些黯然地道。

    桂枝颔首,近前给圣人太皇太后按起头部,嘴上同时问道:“奴婢不知该不该问,但官家脸色似乎不太好?”

    圣人太皇太后叹了口气,将方才得知的事道出。

    原来,今日朱熹讲学时,指责天子未能按制服丧,那时赵扩心中其实就已经有些不满了。不过次日朝会,赵扩仍旧面谕百官,代太上皇行孝宗帝三年丧,且不许以日易月,文武大臣视事一律改服孝衫。

    本以为这样可以彰显当今官家并非不通情达理,而是襟怀坦白。

    然而今日侍讲结束时,朱熹递交了奏本,奏疏上赫然写着:“官家即位未能旬月,便罢退宰执要臣,移易台谏,皆出自官家独断,当朝左右或窃其柄。臣恐主威下移,求治反乱……”

    好巧不巧,当时韩侂胄就在赵扩身旁,瞥了一眼,他当即表示,朱熹此举乃是顶撞官家。

    先前说赵扩不守孝道,如今又说赵扩为君不仁,刚刚即位就罢免朝臣,还能指谁?

    肯定指的是留正啊。

    这番结合起来一想,韩侂胄怎能不推波助澜?要知道朱熹讲学的第一日,当着百官文武的面就训斥过韩侂胄,只因为他当时晚别人一步站了起来。

    那一日,朱熹初见官家时,恭敬地向赵扩行礼,举止庄重有度,纵使看上去鬓发苍白,言谈间却不卑不亢,尽显不凡风采。

    这些年在民间朱熹的名声已然越来越大,说是如雷贯耳毫不为过,可即便是这样的人物在面对自己时,竟也如此毕恭毕敬,故而赵扩龙心大悦,所以他欣慰地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果然不同凡响。”

    朱熹躬身谢礼后,赵扩又表示对方不远千里从建安到京城,一路劳顿,可先修养几日,再做讲学。对此,朱熹则是婉言婉拒,称自己空食俸禄,寝食难安,如今得官家蒙恩,入宫讲学,他只愿尽快开廷讲说。

    赵扩当即允下,并且安排礼部将讲学之地设在了大庆殿。

    天子讲学按宋朝礼制,除了官家外,丞相、执政官、六部尚书、御史中承等朝中大臣也要旁听,其中自然有赵汝愚、留正、陈骙、余端礼等宰执大臣,就连韩侂胄也来了。

    大庆殿内,礼部已按品阶布好座位,讲学开始前,朱熹便是早早地来到了此处。

    可朱熹来了之后四下扫视一番,落座的人参差不齐,虽然也有不少人提前来到,但是面对空空如也的天子位,他们也不敢妄然入座。

    可总有些不知礼数的,此时端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丝毫不在乎礼数。

    朱熹没有丝毫留情地斥责了这些人的无知,指责他们不懂国礼,不配为官。

    大庆殿内顿时一片静寂,已经落座的官员闻声像个犯错的学子似的慌忙地站起身来。

    而在这群人中,还有一位迟迟未起,那便是韩侂胄。他进殿就坐下了,他本是武将,不拘小节,更何况如今官家最看中他,所以一个讲学老儿的话,他并未放在心上。

    可谁知朱熹竟然来到他身前,指着韩侂胄的鼻子问道:“此人何许人也?为何还端坐不起?”或许是官家也在,导致朱熹这话竟显得不怒自威。

    于是韩侂胄也收敛了几分:“下官枢密院都承旨,韩侂胄。”

    这名字朱熹其实已经在赵汝愚以及众多理学派文官口中听过不下百十遍了,如今此人正是最受官家宠幸的权臣。尽管眼前这个韩侂胄相貌堂堂,与想象中的满脸粗鄙全然不同,但还是一下子勾起了朱熹的厌恶,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嘴上却不留情面道:“原来是韩合门!汝乃韩门后代,既是皇亲国戚,岂能不知国礼?百官尚需侧立听讲,官家身边的侍从也得站着,可你竟如此安稳地落座,莫非是目无纲纪?目无天子?”

    韩侂胄本未觉得自己方才落座是多大的过错,此时被朱熹劈头盖脸地骂过,他愣着不知所措,只觉胸口热血一涌,脑袋差点爆裂开来。自他成为匡扶新君上位的重要人物后,还从未有人敢如此与他讲话,更别提今日这般当众呵斥了。可尽管此时他胸中有一团怒火,他还是安耐住,没有发作,毕竟当下的他可不是一个小合门了。今时不同往日,多少人盼着他说错话、做错事,朱熹这番话明显针对韩侂胄,或者说是想要杀鸡儆猴,听得所有的臣子都哑口无言,就连赵扩也一时不知如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