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小说网 www.banshu.net,最快更新刘秀君临天下最新章节!
王莽乱政激发了全国的反抗浪潮,为刘秀这样的帝王之才提供了放飞梦想的广阔舞台和施展手脚的最好时机。
这时的乡下,很不太平,除了**,还有天灾。
大旱、蝗灾,这两个庄稼人最怕的年成一起来了。
不过,刘秀读书是个优秀的太学生,种庄稼也是行家里手。经过精心打理,别人的庄稼收成不好,他的地
里照常丰收。
(时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
这就是,蛟龙本是海中之物,在浅池里照样能翻出漂亮的水花儿。
由于到处兵荒马乱,加之连年饥饿,不少人干起了打家劫道的勾当。
(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
有一次,刘秀的大哥刘縯的一位朋友犯了事儿,被官府通缉,也株连到刘秀。
为了避风头,刘秀迫不得已跑到新野县,在二姐夫邓晨家里躲躲。
史家称刘秀在新野躲风的这一段经历为“避吏新野”。
刘秀在二姐家的生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不上学了,地又种得好,二姐夫邓晨也本来出身仕宦之家。
但是,呆在这儿吃闲饭,急人,也不是刘秀的作风。
于是,他就做起了贩运粮食的生意,在南阳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与新野之间往来。
(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大家也知道,粮食是战略物资,特别是闹饥荒的时候,这生意能赚大钱。
这时的刘秀,已经20多岁了。
象他这个年龄的农村青年,多数已经娶妻生子了。而他,至今还是孤身一人。
现在,他又是寄人篱下。
其实,在家乡一带,无论比什么,刘秀的条件都是不错的,娶个邻里乡亲认为不错的媳妇,生儿育女,建
立个小家庭、过小康的日子,他还是能做到的。
只是,他有自己的想法。
面对天下乱象和自己的处境,刘秀在努力保持着平静的心态。
很多人看来,这位刘家的三公子温文尔雅、聪明能干、仗义疏财,是个很值得信赖的小伙子。
只有他自己明白,他内心深处,早已储满了火山的熔岩!
这是一种温度极高、可以融化万物、而又悄然涌动的熔岩!
不!还有一个人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他的二姐夫邓晨。
有一次,刘秀与大哥刘縯、邓晨一块儿来到宛城办事,与朋友、穰(今河南邓县)人蔡少公喝酒闲谈。
这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谶纬和符命盛行。
谶纬和符命都是秦汉时期流行的迷信,我们在前面已经接触过。
刘秀生活在谶纬和符命泛滥的时代,他本人也很重视这个,后来还把它作为十分重要的思想武器运用自如。
趁刘秀这一阵子不太忙,我们稍微介绍一下。
谶是用一些隐语或预言,多假托神仙的预言来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纬则是儒生们用灾异变化、神仙鬼怪
来解释、演绎儒家的经典著作(“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纬作为一种迷信,在老百姓中很有市场。
符命与它类似,就是借助一些刻字的石头等物件,讲一些事情的先兆,说是从中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事。
老百姓对此也很感兴趣。
秦汉时期的野心家、政治家常常把它拿来当作一种有力的现实斗争工具。
比如,早在秦始皇时期,有个名叫卢生的方士传播“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就差点儿把大秦帝国给忽悠散
了。
陈胜、吴广发动大家起来造反,鱼腹藏书“大楚兴、陈胜王”,则是一种符命。
王莽这么生猛,在一步步篡汉时,也是安排心腹爪牙制作大量的谶纬符命,作为思想舆论工具。
玩儿谶纬符命是很时髦的。
这原因嘛,一是野心家需要,用来忽悠人既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又通俗易懂、方便实用;二是老百姓相
信,连神仙和有学问的人都这样说,我们相信;三是投入产出比大,稍微摆弄一下就有奇效,如无赖哀章。
由于谶纬符命很有市场,既怪诞又神秘,可以随心所欲的制作出来,谁都无从查考,所以能够有效的为当
权者服务。
一些儒生乃至社会闲杂人员对此趋之若鹜。
无法考证是前汉的哪一年了,谶纬竟然成了一门学问。
纵观两汉时期,暴虐如王莽、君子如刘秀,在迷恋谶纬之学上惊人地相似,也难怪这门学问那么受人追捧。
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的品酒的蔡少公,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平时喜欢结交朋友,也喜欢运用他的专业知识给人解读时下流行的谶语民谣。
他郑重其事的对刘秀弟兄几个说起眼下最流行的一个谶语:
“刘秀应当做天子!”
(“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
这句话很简洁,也很露骨。
古语常说,“功高高不过救主,罪大大不过谋反。”
这要是在秦始皇、汉武帝时期,或者哪怕如何一个平静年代,别说制作这个谶语的人要杀头,在跟前听的
人也难逃罪责。
可是现在不一样,天下正乱,要骂要打王莽的人多的是,这样说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家叽咕了一会儿,有人问道:
“这人是不是当朝的国师、嘉新公刘秀(即刘歆)呢?”
刘歆是前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的儿子,王莽登基时被封为国师、嘉新公,是新莽王朝硕果仅存的刘氏宗
室。
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先秦古籍惨遭灭顶之灾。
为了发展文化事业,“文景之治”后,前汉王朝开始大力整理古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古籍,全拜
托汉朝专家的整理之功。
惠帝时废除挟书之令。武帝时制定优惠政策、设置专门岗位让人撰写著作、整理古籍。成帝则安排专人面
向全国征集古籍,并下诏要求刘向等人集中精力进行整理。
刘向工作很努力,刘歆继承父业也不甘落后。
他们父子俩先后编纂的《别录》、《七略》,既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又是我国目录学的萌芽和奠基之作。
不仅如此,刘歆在帮助父亲校书时,还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建议朝廷把古文经列为官学教材。
所以,刘歆还是第一个为古文经呐喊的人和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也就是说,先秦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刘家这爷儿俩在整理和传承先秦文化上的贡献无人能及。
你说刘歆多有学问、多有威信吧!
我们至今无法查考,刘歆到底哪一天把自己的名字改作刘秀了,只知道那是在王莽登基封他为国师后不久。
至于他是在看到这个谶语之后改的,还是改名后才出现这个谶语,则永远是一个谜。
由于他太有学问,刘歆、刘秀这两个名字他一人都用着。
而我们的回乡知青、粮食贩子刘秀,则还是个草民,现在还基本上没有打开知名度。
眼下座中人都知道,目前全国人民都认为,刘歆身为国师,更容易成为皇帝,要是他来当皇帝,大家也不
会这么烦。
所以,大家认为,这个发问的人,是明知故问。
但是,谁也没料到,刘秀这时候突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发问道:
“怎么知道这说的不是我呢?”
(何用知非仆耶?)
大家一听,哄堂大笑。
一个正在土里刨食、寄人篱下的农村青年,竟然想当皇帝,你逗人玩儿吧!
也难怪,这时就连大哥刘縯,也认为刘秀对种庄稼那么有兴趣,出息不到哪儿去。
邓晨却不这么看,他深知自己这个内弟的修养和抱负,心里暗自为他高兴。
(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