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小说网 www.banshu.net,最快更新文学玩家最新章节!
李带从睡梦中清醒过来。
【轮回标记】的效果,跟直接读取记忆不同,很多往昔的历史细节看不那么清晰,只朦朦胧胧知道个大概。翁钓雪之所以在评审稿件是处处针对李带,原因其实在章守白。
翁钓雪虽然是章守白的编辑,但做编辑之前,平素在江城大学也是颇有诗名,汉语言文学系四大才子之首,樱花文学社终身名誉主席。他也是为了自己文学理想才来《华夏文学》的,但在章守白面前,却只能当个为他鞍前马后效力的编辑。
编辑一职,本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很多元的复杂情形。最理想的当然是成了朋友,相互裨益,但一方强势,一方弱势的情况其实更为常见。
如果是新作者,自然是编辑强势,编辑不仅具有作品的生杀大权,对于作品的修改,也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像翁钓雪和章守白这种情况就正好相反,翁钓雪初来乍到《华夏文学》的时候,章守白就已经是一代文豪,相互对等的关系从第一天起就破灭了。
校园才子那点可怜兮兮的尊严,在著作等身的大神面前完全被碾成了齑粉。
章守白交上来的稿子,尽管翁钓雪做了很多功课,希望以编辑的专业眼光给出意见,可是章守白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无视,或是拒绝,即便如此,最终依然能取得好成绩。好像他翁钓雪这个编辑纯属鸡肋。
于是,在章守白那头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翁钓雪心里的第一个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
在工作之余,翁钓雪也保持了过去习作的爱好,虽然他最喜欢的文体是小说,不过他从来没有写过小说。写诗歌、散文、评论什么的,这些都不难,唯独写小说他下不了笔。当你尤其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就难免犹豫,恨不得先焚香沐浴,斋戒三天,再来动笔。
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动不了笔,犹豫就会败北,诚不我欺。
他找吴总编给过建议,吴畏的分析是,翁钓雪是科班出身,文学功底很好,但在创作上还是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这个判断令后者十分受挫,因为章守白就是以先锋文学的代表作闻名的,那段时间,文学界这股新浪潮也是由他掀起。
人的内心有种机制,在遭遇打击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尊严,会把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解释。比方说,考试成绩差,不是因为我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努力,只要我努力,我上我也行。翁钓雪面对吴总编的建议的时候也是一样,没有写小说,不是因为我不想写小说,而是因为我在酝酿一篇惊世之作。没有创新性,不是因为我不会创新,而是因为我打心底就反对这种脱离传统叙事的文学风气。
为了佐证这种想法,比较文学专业出身的他,还专门去找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
比较文学的理论之海深不可测,只要你想找总有一款理论适合你。如果两位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坐而论道,话题很快会脱离原本的主题,转向“什么是比较文学”“你那不是比较文学”“我这才是比较文学”的严肃讨论中。
等到翁钓雪走出书斋的那天,他得出了最终的结论:错的不是我,是这个文学界。
现在的文学界刮的是不正之风,必须有人正本清源。于是他放弃创作,选择成为评论家,在文学批评的领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然小有名气,但总是被章守白压过一头。
作为编辑,翁钓雪保持了随时关注图书市场的习惯。虽说大部分流行文化的制造者都是泛泛之辈。不过最近,翁钓雪发现了让他眼前一亮的后生,李带。
这个最初以欧·亨利为笔名出道的年轻作者,起笔就是《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这样的小说,每篇作品都直击他的好球带。
后来跑去写科幻小说,也是成绩斐然。尽管是娱乐大众的产物,却能看出文学的底色。
只是再这样下去,未免有些浪费才能,他决定向其伸出橄榄枝,让这孩子往纯文学的方向走。他时而得意地想,文章千古事,说穿了还是要看对后世的影响,一个编辑,一个批评家,如果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未来的新生代写作者,他的贡献和价值绝不比创作者差。
结果,在影响晚辈这方面,竟然也被章守白抢了先。
昨天晚上编辑部的酒局上,章守白就多次赞赏过李带,称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文学苗子。言下之意似是在说,对方已经拜入门下,将来要继承他的衣钵了。
酒后醉话,翁钓雪自然只信一半。
结果今天看了稿子,《一朵黄花》虽好,却跟欧·亨利以往的风格完全不同了,仔细想想还真有点像是章守白带出来的学生。该说是李带流年不利,这算是撞在枪口上了。翁钓雪恰好看到许乐的《七昼夜》很不错,也符合他的审美,所以才当场导演了踩一捧一的一幕戏。
你章守白的作品我没办法置喙。要是你的得意门生嘛,我可就要指点两句了。
——
纷繁复杂的信息在脑海中涌过,李带迅速攫取了必要的信息。
喜欢传统叙事,喜欢欧·亨利。再结合不允许写亲情爱情友情,这些近距离情感的要求,那就些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远距离情感好了。他很快想到了最适合的作者,雷蒙德·卡佛。
卡佛的小说写的永远是光鲜亮丽的生活背面。他写那些失意的人、潦倒的人、软弱的人、拥有梦想而一事无成的人,写那些被生活淹没了的人。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请你安静些好吗》《亲爱的这是为什么》《他们不是你丈夫》,从这些代表作的名字,你就能隐约看出他作品的调性。
他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以绝望始,以绝望终,不会什么有救赎,也不会有什么泪中的笑,笑中的泪,比起戏剧性的情节发展,他写的东西更真实,更冷硬,在写作生涯的后期,才像转了性似的,写出些温柔的东西。
同一位作者前前后后的作品,差距怎么可能如此之大?当时有很多读者质疑他的部分小说是找了枪手代笔,直到后世,人们才弄清真相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