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小玲珑山馆

白杏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板书小说网 www.banshu.net,最快更新七十二沽风情录最新章节!

    转天,辰时刚过,高翔和黄慎就来到城北天宁寺中,这扬州天宁寺也是千年古寺,相传建于东晋,据说原是谢安别墅,后由其子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初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改为证圣寺。至北宋徽宗政和二年,诏令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始被赐名‘天宁禅寺’。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屡经修葺。清初扬州被清军屠城,直至康熙中期之后天宁寺香火才逐渐兴旺,如今已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皇帝南巡曾驻跸于此。

    高翔和黄慎来到寺内东跨院厢房寻到郑燮,又一起来到栖灵寺中,拉着元弘与朱岷出来。五人也不雇车,安步而行进城来到东关街。马氏兄弟的小玲珑山馆坐落在扬州城东关玲珑巷,刚落成一年多,初时叫“街南书屋”,后来因为园内的太湖石玲珑剔透,千姿百态,众人喜爱,遂又有了“小玲珑山馆”的雅号。

    四人来到巷内,见迎面是青砖小瓦马头墙的门楼,既雍容华贵又十分的典雅,三层的青石台阶,门两旁青石抱鼓石,楠木的大门,门框上的倒垂流苏雕的含苞待放的牡丹,四个门当一字排开,脚下的门槛足有一尺多高。

    除了郑燮和朱岷,其他人都是这里的常客,门房认得,见是高翔领着众人前来,忙招呼众人入内,早有人飞跑着通报进去,众人直入馆内。一进门,迎面是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充作影壁,太湖石上篆刻着四个篆书大字“玉山高并”下面底座上,楷书题:‘小玲珑山馆马氏清供’。这座太湖石是马氏兄弟的好友,在福建做知县的龚鉴所赠。就因这座太湖石人们才称这座宅子叫“小玲珑山馆”。

    转过假山影壁,是一青砖漫地的庭院,摆着四盆花木,院子里的两株玉兰,已高过屋脊。迎面一溜儿五间正房,上下两层,三明两暗,门上方中间悬一匾,上书“看山楼”三个隶书大字,写的苍劲有力,乃是请扬州书法大家翟方所书。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厅堂自有人伺候,引着众人穿过明庭,到了二进院落,向左拐,过了一处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好大一片池塘,栽着睡莲、荷花、菱角,塘边有一轩,门楣上的匾额曰“透风透月两明轩”,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水中由立柱支撑,可凭栏观鱼、赏荷。一页小舟横卧,系于柱上,岸边便植柳、桂。轩旁有一长廊,唤作‘觅句廊’,可遐时小步,搜索诗肠,寻觅佳句,吟咏怡情其间。长廊蜿蜒曲折一路通向一月亮门,推开小门,只见又是一重院落,却是个小小的四合院,正厅三间,两侧各有两间厢房,正厅门上悬一匾,曰“梅寮”,这是马曰琯的书房,也是待客之所。

    一进门,只见正中摆着丈八的条案,八仙桌子两旁有两把花梨太师椅,两侧各有两把花梨圈椅和茶几。迎面墙上挂着一幅前朝文徵明的山水,两侧的对联是“几净云生砚,窗明月映书。”屋内已有四五人相侯,马曰琯早迎了出来,一见高云忙合掌问讯道:

    “元弘大师一向可好?”,

    元弘忙合掌答礼。马曰琯又转身看着郑燮问道:

    “这位仁兄十分面善,不知我们在哪儿见过?”

    郑燮忙躬身施礼,

    “在下兴化郑燮,草字板桥。曾在焦山与秋玉兄有一面之缘,曾受兄台恩惠。”

    马曰琯想想,一拍脑门道:

    “唔,想起来了,原来是板桥先生,在焦山拜教过先生的大作。哈哈,‘山光扑面经宵雨’”

    郑燮笑着接过来道:

    “江水回头欲晚潮。”

    众人听的莫名其妙,马曰琯笑着对众人说:

    “三年前我去焦山一游,碰到板桥先生,那时我见板桥先生神情忧郁,随口说了句‘山光扑面经宵雨’谁知板桥先生才思敏捷,随口就答‘江水回头欲晚潮’我这才与板桥先生相识。”

    “也正是秋玉兄见我生活正处于困顿之中,慷慨解囊相助,才让我摆脱困境。”

    “好了,”

    马曰琯拦下郑燮,

    “来、来、来,我先介绍几位仁兄与板桥先生认识。”

    说着,指着一位身高体胖,留着三缕须髯的约五旬老者道:

    “这位是刘鸣,刘先生,乃是扬州裕隆号东家,也是扬州商界的首脑。”

    又指着一位年逾三旬的中年人道:

    “这位是张峰奇,张先生,是成联书局的大掌柜,他正经刻印过不少善本书。”

    转身拉过一位年约四旬,胖胖的中年人道:

    “这位是山谷斋的顾青石,顾先生,是鉴赏文玩古籍字画的大家”

    又指着另外两人道:

    “这二位是我们扬州书画界名人,李鱓和汪士慎先生,今天请诸位来就是要鉴赏几幅字画。”

    众人互道了久仰,郑燮见机忙过来对马曰琯说:

    “在下初来扬州,还望秋玉兄多多关照,上次的恩惠无以为谢,今特带来两幅拙作,请秋玉兄指教。”

    说着奉上两幅字画,却是一幅竹石图,一幅兰花图。众人围过来,见郑燮这两幅图,竹清石瘦,立意高洁;兰花婉约曼妙,似散发出阵阵幽香。两幅均是墨图未设色,但墨色的浓淡已将色彩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充满了想象。众人看了都不住口的夸赞,

    “构图简洁,立意高雅,确是与众不同。”

    马曰琯看了十分的喜欢,

    “先生的美意,我就却之不恭了。”

    收起这两幅图,忽然注意到众人中有一孩童,向众人问道:

    “这位小哥是?”

    元弘忙将朱岷拉过来对马曰琯说:

    “这是贫僧在去苏州访友归来路上救的一个孩子,这孩子身世坎坷,家遭不幸,兄弟失散,父母被害,只剩得孤身一人,无处容身,只得随我到寺中暂避。却喜这孩子年龄虽小,倒能诗会画,是个好根苗。”

    说着,将朱岷的遭遇向众人介绍了一番。马曰琯听了也很同情朱岷的遭遇,

    “小哥的身世确是可怜,”

    上前拉过朱岷的手,

    “如果你喜欢绘画,不妨在我这儿多住些时日。我这里存有不少前人的字画,你也可以在此摹写、练习,就此也多长些见识。”

    元弘闻听心中为朱岷高兴,如果朱岷能在小玲珑山馆读书学习,那可是极好的机会,这里藏书和名人字画收藏丰富,所以忙向马曰琯合掌施礼,

    “阿弥陀佛!如此我先代这孩子谢谢秋玉兄了!”

    朱岷望着马曰琯深施一礼道谢。这时候只见旁边一人过来对朱岷说:

    “这位小友,可随我到七峰草堂住,那里还有闲房,我也正好多个伴儿。”

    说话的是汪士慎,马曰琯点点头,

    “那也好,就请近人兄照料一下这位小哥吧。正好请近人兄对小哥多加指教吧。”

    众人闻听都觉这样很好,有助于朱岷的学习。高翔也过来对汪士慎说:

    “有近人兄相伴照料,朱岷的画艺必将突飞猛进了。”

    原来这汪士慎字近人,是马秋玉的徽州同乡,只是汪家早早就家道中落,生活贫困潦倒,而马家却经商成了巨富。汪士慎虽家境贫苦,却不甘沉沦,自幼聪慧,天性纯和、宁静,在父亲的督促下,能刻苦攻读,研习书画,青年时以善画梅、兰、竹著称。特别是画梅,已达“晴窗拂几试缣素,挥毫放胆追王杨,横枝大杆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之境界。他的书法也达到风神独绝,气韵生动,自成一家的风格。多作行楷和行草,又工隶书,但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笔下都含有隶意,这是他书法的独特风格。因生活困顿艰难,实在没办法,在三十多岁时携家带口来到杨州投奔老乡马曰琯。

    马氏兄弟都是文化的热心人,虽是商人,却风度儒雅,谈吐不凡,尤其是喜爱结交文人墨客,当地人称其为“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赞誉他们以朋友为性命。四方的文人们闻名前来造访,他都一一安排食宿,终年乐此不倦。汪士慎一家就被他特别安排在七峰草堂居住,这七峰草堂原来是招待高朋贵友的驿馆“七峰亭”,马氏兄弟将其做了一番修缮改造,题名为‘七峰草堂’给汪士慎居住,就为了让他在这里有个安家之感。汪士慎在此已一年多,正感寂寞,见朱岷身世可怜,又是个能书善画的学童,自是希望能将他留下。这时候马曰琯又拉过一人对郑燮道:

    “这位李兄名鱓,字宗扬,也是兴化人士,与板桥先生是同乡。”

    郑燮闻听,忙上前见礼,

    “早在家乡之时即已闻宗扬兄大名,久欲当面请教,只恨无缘相见,今日才了却我的心愿。”

    李鱓连忙逊谢,

    “原来板桥先生也是兴化人士,你我同乡,就不必客气了。不知板桥兄现在哪里做寓?”

    郑燮道:

    “我刚来到扬州,现在天宁寺暂住。”

    李鱓道:

    “我在西关借住,不甚方便,明日我也移来天宁寺与仁兄作伴,如何?”

    “最好,有仁兄作伴正好朝夕请教。”

    这时候马曰琯见大家寒暄了一番,也就对众人说:

    “今日一会,大家也不必客气了。我近来自浙江收得几幅字画,想请诸位仁兄鉴赏鉴赏。”

    说着吩咐人将字画取出,先取来一幅。这是一幅长卷,在画案上慢慢展开,众人近前围观,这是一幅绢本设色的手卷,宽约一尺,长约六尺,图中有九名马倌正在溪水边为一十四匹骏马沐浴。画面场景可分为三部分,先是一人一马,马回眸主人,而人则右手舀水,左手为马擦拭,眼神与马相对,尽显爱惜之情,看上去已是人马心神交会了。接着是三人两马,一马倌洗完马后骑在马背上,等着马喝完水后准备上岸;另外两人正在为一匹黑色骏马刷洗。溪水清澈透明,流势平缓,水面下马蹄清晰可见。最后一部分是洗浴后的骏马,由马倌骑着悠闲上岸,一人一马洗浴后已上岸在树下纳凉;马拴在树上,马倌赤着上身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正穿鞋。画面背景充满生机,只见日照清溪,绿柳垂丝,一片清幽中充满村野气息;画中人物神态自若、悠然平和,忙碌中又有自得其乐;画中马匹雄健俊美,姿态各异,温和驯良;马匹毛色有黑、白、红、黄、灰、褐、花斑诸色,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展观全图,正是一派祥和盛世的太平景象。众人仔细观瞧,卷末有作者自题:“子昂为和之作”钤朱文“赵氏子昂”“松雪斋”两印。众人不禁目瞪口呆,齐声惊呼:

    “这是赵孟頫的‘浴马图’”。

    又有人道:

    “此图只闻其名不曾得见,今日一见,才知赵孟頫的确是画马的大师也。”

    那位胖胖的中年人顾青石接过来,

    “据说赵孟頫为画好马的神态,曾在马厩中与马倌一起喂马多日,可称之为马痴。”

    成联书局的大掌柜也凑过来,

    “赵孟頫的画我也见过几幅,比较起来,这幅‘浴马图’可称得上是其巅峰之作了。”

    马曰琯频频点头,

    “此图是元初赵孟頫奉元武宗皇帝之命绘制。原在宫中收藏,元末明初因战乱而在民间流传,迄今已历三百多年。这是我自浙江友人处觅得。”

    众人吩咐赞叹不已。说着马曰琯又吩咐将此卷收起,打开另一幅长卷。众人近前围观,见这幅是一幅山水长卷,宽约一尺二寸,图慢慢打开,开始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树木葱绿,层林尽染,村舍民居星星点点散布在其间。远处是一片辽阔平静的湖泊,成群的飞鸟在空中盘旋。岸边停泊着渔家小舟,然后又是层峦叠嶂的高山。山变得越来越陡峭,山峰突兀、林木稠密,一股清泉自深幽的山谷中飞流直下。群山过后,又见弯曲的河道和停泊的舟船。全图以近处茂密的树林,远处壁立的山峰结束,给人以层峰相连、河水环绕、绵延千里的壮丽之感。尾部一小段文字记述了成图经过,并属款沈周。原来这是前朝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是明中期的杰出书画家,距此时不过两百多年,高翔在一旁说:

    “石田先生的山水画流传下来的不少,还真没见过此图。”

    众人也齐声附和。马曰琯指着图对众人说:

    “据传沈周最喜黄公望的画作,曾千方百计收藏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百般研读后请人题跋,却被赖了去,过了些日子在市上见到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原来是赖画之人不敢自己收藏此图,偷偷将图出手了。由于此图要价不菲,沈周急忙回去筹钱想将图赎回,待凑足钱回来,图已经被他人买走。为此气得沈周大病一场,万般无奈之下,为了排解胸中懊悔与苦闷,沈周做了个让后人钦佩不已的决定:凭借自己之前观图的记忆,背摹了一幅自己的‘富春山居图’,并题为‘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沈周后来将此图送给了一个叫樊舜举的朋友,他这个朋友是个有心人,得到此图后,又开始四处打探黄公望原图的下落,并花重金将其买下后,将沈周请到家中鉴赏。”

    众人不住的赞叹,李鱓道:

    “沈周既是背摹,那就并非单纯的仿作了,应当是依据自己对富春江这段山水的感受,以自己的用笔技巧进行的再创作了。”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顾青石也深为此图所动,

    “我看此图不亚于黄公望的真迹,秋玉兄当好好珍藏。”

    众人纷纷道:

    “秋玉兄得这两幅图可称得上是无价之宝了。”

    马曰琯连连点头,

    “我打听到这两幅图的下落,和朋友商量了几次,让我费尽心机,如今才遂我愿。”

    朱岷在一旁看得心痒难耐,跃跃欲试,恨不得立时就临摹学习。说着话,忽有下人来报,

    “午饭已在两明轩备好。”

    马曰琯点点头,向众人道:

    “请众位仁兄移步两明轩,乘此雅兴,大家要一醉方休。”

    高翔悄悄对郑板桥道:

    “这两明轩称作‘透风投月两明轩’此轩造的巧夺天工,四面有窗,夏天炎热之时,总是凉风习习,月夜之时,总有月光透入。”

    朱岷在一旁听了也是觉得很好奇,随着众人来到轩内,见其果然设计的巧夺天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园中四面景致都尽入眼中。众人诗酒唱和,乘兴尽醉方罢。

    饭后,朱岷就留在小玲珑山馆,因马曰琯有话在先,派人给朱岷置办了行李用品,添置了一些替换衣物,生活上又有汪士慎一家照应,朱岷在小玲珑山馆中的七峰草堂住下,有郑燮、汪士慎、高翔等书画界高人指点,除了苦读经史子集就是守着许多前人的字画临摹习学,似那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不知仿了多少遍,以致于后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此,朱岷的绘画技艺如飞般进展。